您的位置::发明农业网 >> 火索麻

打造国际领先的种业硅谷夏枯草属

时间:2022年07月21日

打造国际领先的种业“硅谷”

海南南繁半个世纪以来为中国农业发展做出贡献,发源于三亚的杂交水稻,更为世界粮食安全与和平稳定做出贡献。为长远发展杂交水稻这个三亚品牌,国家杂交水稻三亚南繁综合试验基地在三亚海棠湾落户,计划2016年10月建成投入使用。它将打造成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种业基地,建设成为国家农业技术转移的国际中心,并将在一带一路的重大战略背景下,成为我国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加强与东南亚国家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A

南繁成就:杂交水稻发源于三亚,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4月19日,站在吉阳区田独二桥,走向桥北,成片农作物沐浴着热带的阳光。这里同三亚其他专门育种、试验的农田一道被称为南繁基地。

海南农业南繁的开展始于上世纪50年代冬季,南繁基地主要在三亚及周边地区。 这里拥有不可替代的光热水资源,显示出独一无二的农业优势,每年9月至次年5月都会有全国各地的农业专家到此开展农作物科研生产活动。在这里,专家利用南繁实现了农业周年育种,将作物育种周期从7-8年缩短到3-4年,为农业科研生产争取了时间,加快了成果转化。

据不完全统计,1959年以来,全国各地到海南南繁基地的人数累计超过30万人次,面积累计达300多万亩,生产水稻等28种农作物优良亲本种子近6亿公斤,在全国推广的7000多个农作物品种中,约90%的品种都经过南繁选育或加代。可以说,南繁是种子供给的常备库,为国家农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因此被誉为种子硅谷。

南繁也是育种科学家的摇篮,培养了袁隆平等多名院士,也培养了一大批农业科技工作者。袁隆平说,杂交水稻成功的一半功劳应该归功于南繁。而杂交水稻的发源地在三亚,三亚为杂交水稻的研究成功和推广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1970年,袁隆平的助手冯克珊、李必湖在三亚市南红农场发现了野生稻花粉败育型雄性不育株(简称野败),袁隆平利用这株野败,1973年在南繁综合试验基地成功实现了杂交水稻的三系配套,1976年成果在全国范围大面积推广。中国也成为全世界第一个生产上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

杂交水稻自上世纪70年代在我国研究成功并在生产上推广应用获得巨大效益后,轰动了世界。上世纪70年代末,它开始在世界20多个国家推广。至今,已有东南亚、南亚、南美、非洲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研究或引种,种植面积达150万公顷,增产效益显著,被世界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杂交水稻不仅为解决国人吃饭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更为世界粮食安全与和平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

B

项目进展:全新基地落户海棠湾,明年10月将建成投入使用

目前,海南南繁育种基地总面积达20万亩,其中科研育种用地3.89万亩,制种用地约16.13万亩。2014年,三亚南繁育种面积约1.5万亩,制种面积约2万亩,它们分布在三亚各个农场、田间,主要有南滨农场、师部农场、田独、荔枝沟等基地。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助理袁为洲告诉记者,一直以来,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三亚师部农场做育种及科研,但近年来因三亚城市发展需要,师部农场周边已城市化,不利于培育杂交水稻,也不利于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长远发展。

三亚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使现有的试验基地功能布局完全打乱,气温气候环境城市化,田间排灌系统破坏,严重影响了水稻试验的开展,加之基地规模偏小,发展空间有限,已不能够保障科研实验的要求;周边兴建的各类建筑对基地的发展和安全构成威胁,科研材料的保护保密难度大,制约了水稻科研的进一步发展。袁为洲说,选择一个交通便利、排灌方便、生态适宜的地区,新建一个稳定长久、功能齐全、布局合理、配套完备、技术先进、适宜发展的三亚南繁综合试验基地迫在眉睫。

去年1月4日,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三亚南繁基地迁至海棠湾·新田园城园区内,至此,全新的杂交水稻基地正式落户海棠湾落根田洋,为水稻研究提供全新的发展空间。

4月21日上午,记者到海棠湾落根田洋了解情况,凤凰花海花期已过,而附近播种的百亩水稻逐渐褪去青绿,换上了金黄,袁隆平在田间工作的照片立在田边——这就是国家杂交水稻三亚南繁综合试验基地。工作人员伍元林指着田间的水稻说,这就是袁隆平在该基地试验的第五期超级杂交水稻,预计亩产1016.5公斤,三亚南繁综合试验基地为高产攻关示范基地。

基地项目由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暨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负责建设,总投资约3亿元人民币。总用地350亩,其中政府划拨科研配套设施建设用地50亩,将建设科研大楼、综合实验室、科普基地(水稻博物馆)、学术交流与展示中心、种子加工储存库、专家公寓楼、研究生与技工宿舍及其他配套生活设施等,地上建筑共35000平方米。长期租赁高标准试验农田300亩用于杂交水稻种质资源创新、新组合选育、超级杂交水稻技术研究、新组合制种技术研究、新品种筛选品比试验、新品种中间试验、新成果展示、基因资源收储、育种资源保护等科研。目前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已完成项目初步规划方案和建设用地控规调整,正在进行建设用地征收转性及土地划拨、优化设计方案、高标准试验农田水利建设等工作,计划2016年10月建成投入使用。

C

项目规划:将打造成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种业基地

伍元林负责南繁基地水稻管理工作,引水、除杂草、杀虫害等是他的主要工作。从去年12月播种到现在已经过去4个月了,伍元林抚摸着结满稻子的稻穗略带自豪地说,最多的一穗可以结400粒,大概15天后就可以收了。

伍元林告诉记者,从播种、施肥、管理到抽穗,最后到快要收获,心情很不一样,每一穗稻子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伍元林规划着每一株水稻、每一穗稻子,就像规划着希望。同样,作为南繁的发展希望,三亚南繁综合试验基地项目也在规划着自己的未来。

据介绍,该项目将打造成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种业基地,甚至世界超一流的具有功能齐全、布局科学合理、基础设施完备、科研设施设备完善、科研手段先进、后勤保障体系健全和机械化、生态化、集约化、文化化、人性化、信息化、平台化、舒适养生休闲化、公园化的杂交水稻三亚南繁综合试验基地。在稻种资源保存与创新、杂交水稻亲本培育、超高产新组合选育、分子育种技术研究、高产栽培生理研究和新组合展示、杂交水稻种子生产的全程机械化及共同推进海棠湾·新田园城现代农业项目,服务于三亚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功能。

项目实施后,对加快国家南繁育种基地建设,打造中国农业科技硅谷,将三亚南繁综合试验基地建设成为国家农业技术转移的国际中心,实现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跨越式发展意义重大。通过项目建设,不断夯实杂交水稻的研究基础和研发平台,对充分挖掘杂交水稻增产潜力、顺利实现超级杂交水稻第五期攻关目标,确保杂交水稻事业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而对三亚来说,项目建成后,将有助于发展外向型农业经济,推动南繁制育种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借助杂交水稻和袁隆平的国际影响力,有利于世界了解三亚,三亚走向世界,助推三亚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通过项目建设,搭建三亚南繁综合试验基地农业科研技术支撑、交流与服务平台,可为在三亚的南繁机构提供实验室服务,成为国内外南繁科技人才、成果交流合作与转移的主要平台。项目区水稻博物馆(科技馆)建成后,将为三亚增添一个火热的旅游景点,与项目区周边的凤凰花海、高标准试验农田区(生产试验区)以及不远处的景点蜈支洲岛一道,打造成一条以水稻人文科技、自然海岛风光为主的观光旅游线路,有利于促进三亚旅游收入的增加,以及促进项目区周边农民的就地转移就业和增收。

D

未来愿景:

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让超级杂交水稻走向世界

袁隆平曾说过他儿时的一个梦:我梦见我种的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和我的朋友,就坐在稻穗下乘凉……对三亚南繁综合试验基地来说,它的梦想就是在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背景下,通过基地的建设,以基地为依托,促进中国同丝路各国在杂交水稻技术上的交流与合作,同时也有利于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的尽早实现。

正如4月15日省委书记罗保铭在三亚南繁综合试验基地调研时指出的,袁隆平培育的超级杂交水稻,目前已在越南、菲律宾、印尼等多个国家推广,是我国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加强与东南亚国家交流合作的重要产品。海南各级党委政府要服务国家大局,全力支持南繁基地建设,将其打造成海南、三亚的品牌形象,并借力提升海南本地水稻的品质。把基地建设与国家倡导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深度融合,让超级杂交水稻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

目前除西藏、台湾外,全国其他各省市区都在三亚南繁基地建设了省级实验基地。近年来,三亚南繁育种基地向世界敞开,相继接纳非洲、东南亚、南美洲等地区的农业专家,并为他们举办育种培训班,因此,把三亚南繁育种基地建成国际一流的国家级育种基地已具备条件。

不久前,南亚国家杂交水稻育种技术培训班在三亚结业。来自孟加拉、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斯里兰卡5国的15名学员完成了为期30天的杂交水稻育种培训课程。培训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和手段,课堂教学和室内实验在长沙进行,大田参观及田间实习在三亚进行。培训期间,中国水稻专家较为全面地向学员传授了中国杂交水稻的基本理论与实用技术,介绍了中国杂交水稻所取得的成就,以及杂交水稻技术在南亚和世界其他国家的成功应用情况。通过此次培训,推动了中国与南亚国家的农业交流与合作,促进了南繁成为与东南亚国家种业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和基地,服务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袁隆平表示,国家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南繁将成为国际种业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和基地。特别是海南气候条件与东南亚国家相似,在海南适宜种植的品种在东南亚国家也可以,未来有着巨大交流与合作空间。

球墨铸铁管价格

温州成人教育

制动性能测试仪

广告咨询

探地雷达

友情链接